来源:慧聪网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后,日前我国商业车险改革试点正式推向全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之后,保险公司可自由调整渠道系数和自主核保系数。降价成为各保险公司公开的竞争手段。在许多地方,保险公司在保费降价打七折的基础上,还要支付高额手续费给销售中介。这种情况下,大的保险公司凭借机构网点、品牌、服务能力和成本摊薄的优势,在抢占市场份额中把握主动,部分中小公司的日子则艰难起来。然而,受改革影响最大的还是汽修和汽车制造行业。
车险改革对保险和汽修、汽车制造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最终又如何影响车主利益呢?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改革暴露中小保险公司经营“软肋”,粗放式发展将死路一条。
据统计,2015年上市险企人保、平安、太保“老三家”财险公司盈利较高,市场份额继续扩大。非上市险企经营车险业务的公司有48家,其中44家车险业务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其中,安诚财险车险经营亏损3.05亿元,亏损额同比增长78%。富邦财险在年报中披露,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当年亏损1.2亿元。2015年,两家外资险企退出车险市场。
目前,车险保费在国内财险公司中的收入占比达80%甚至更高。面对改革后首年车险经营数据的新变化,行业中有声音质疑:车险改革会不会“消灭”一批中小公司?会不会影响市场活力?
“改革后市场格局总体是稳定的,随着改革的推进,经营数据会有变化。”中国保监会产险部主任刘峰表示,今年刚刚出炉的上半年数据显示,前3家险企市场份额已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前8家上升0.14个百分点,前10家下降0.13个百分点,有升有降。"
刘峰认为,中小公司经营困难并非改革之过。“困难始终存在,原因一是品牌、管理、数据、网点、服务、人才等各方面都不具备和大公司竞争的实力;二是经营理念存在偏差,追求大而全,缺乏拳头产品;三是股东实力有限、公司治理存在缺陷,该增资的时候增不了资,股东会都开不了,有的公司三年五换总经理。这次改革是把问题‘挑’出来,提醒中小公司要‘先练金刚钻,再揽瓷器活’。”
“改革后,粗放式发展已是死路一条,但是市场待发掘的‘金矿’仍然很多。”华农财险拟任总经理张宗韬认为,中小公司如果发挥战略清晰、快速灵活、协同性高的优势,专注于核心能力培养,完全可以成为细分市场中的领先者。
据了解,作为此次改革的基础配套,中国保监会近年来收集整理了6亿多条行业历史数据进行多轮测算,建立了包含16万个车型的机动车车型标准数据库,为商业车险精细化定价奠定了技术基础。天平汽车保险公司董事长胡务表示,过去只有大公司有定价模型,中小公司只能模仿,同质化竞争在所难免。改革后绝大多数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定价模型。“这无论对成熟的还是不成熟的保险公司来说,都是个进步,表明改革激发了公司的创新意识,促使了整个行业的服务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