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 +86 025 85783777

行业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新闻>查看详情
一个O的寂寞,两个O的错。货运O2O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5-12-21 15:02:47    点击数:

文/刘泽标  蓝桥软件N9项目总监


2015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如果要选出一个物流行业的年度热词,我认为是“货运O2O”。车货匹配也好,物流淘宝、同城配送也罢,都是以互联网的思想、技术和方法改造、重构传统物流。据说这是N多万亿的市场,虽然具体多少没人说得清,但不会少,要不然不会那么多热血青年和有识之士义无反顾的投入进来,想象空间必定很大。说这是一次革命可能夸张,但把它定义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绝不为过。


毫无疑问,这场运动给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恐慌,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至少使得物流好像进入一个文艺复兴的时期,各种思想、模式、创新百花争艳、百家争鸣;各种文章、分享、沙龙更是层出不穷。这一年,太涨知识了,令人脑洞大开,想来唏嘘不已,荡气回肠。如果你是一个小学文化的人,经过思维激荡的2015,恭喜你,你现在应该是本科毕业了。


感谢所有的货运O2O带给我们的热闹和繁荣,感谢所有的媒体给我们奉献一场又一场的思想盛宴。向所有的O2O创业者致敬,倒下的并不丢人,坚持下来的也别乐观,明年要继续穿越火线,还要躲避口诛笔伐,且行且珍惜。


但我们发现,这只是微信里面的热闹、会场里面的派对、创业者的激情,换句话说,这只是线上一个O的狂欢。传统物流呢,线下那个O呢?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恐怕是实体物流最真实的写照吧。


用麻木不仁,漠不关心形容线下,可能不太客观,但远远没有达到积极互动和两情相悦的程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线下有一点怀疑,有一点观望,但仍然很寂寞。强有力的宣传攻势、免费加大额补贴、人海战术、持续的产品迭代升级,也没有撬动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市场,没有培养出预期的流量和忠诚度,我认为进展是缓慢的。要达到预期目标,绝不是仅仅靠耐心就行的,这令CEO们焦躁不安。


如果不是他们智商惊人,设计出一个十年后常人才能看得懂的模式的话,那么,这里就一定有问题,但问题出在哪呢?物流的长尾非标和诚信的缺失,是老师们给出的所有问题中,最突出的两个。现在,本文就试着看能不能逾越这道鸿沟,可否踩过这条致命红线,让货运O2O有所突破。


两O分离,就不是O2O了

现在互联网+物流,都试图打造一个纯轻平台,并不想参与到运营实体中来,因为那样会做重。做重,意味着久,意味着累,意味着资本看不上。每个互联网人都立足于改造和重塑传统行业,但多年下来,传统行业依然传统,有去改造吗?有去重构吗?有去掉中间层吗?都没有。


专线联盟平台,只是合并同类项的行为,有的大家都有,缺的大家都缺,有改变运输结构吗?有带来新的价值产生吗?没有。

透明和可视运输,基于位置的应用,有价值!改变了运输结构吗?没有。

互联运输有价值吗?有,但改变了运输吗?只是信息互联了,物理依然游离而分散。

交易平台有价值吗?有,但改变了运输了吗?没有。


还有很多……


纵观诸如此类的平台,激进的在火中取栗,老谋深算的想瓮中捉鳖,但至少在目前,很多所谓平台,都是通过对物流实操完毕后的环节进行信息抽取、拼接后,呈现给上游货主一个全链条透明的体验,告诉人家我已经有大数据了,构建了一个生态圈了。


可惜这是个事后过程,信息已严重滞后,有一点仅供参考的辅助作用,没有改变实质的运输,连和线下基本的互动和协调都没有,把线下过程简单拍照镜像到线上,这绝对不是协同,仅仅是一个追溯信息,用户对此依赖度和使用频度都很低,平台就没有话语权,就谈不上管控和调度。


一个平台过轻,没有切入物流的本质,没有给整个链条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只产生一丁点隔靴搔痒的作用,却没有明显和直接的价值产生,就无法给用户带来真正的触动,也就不能实现线下的管控和协调能力。线上和线下平行运行,各玩各的,没有交叉,平台无法产生粘性,长久下来可能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都说物流有痛点,小散乱差,但经过几年的互联网改造,物流的腰间盘仍然突出,扁桃体仍在发炎,每个人都在给物流做体检,但又有谁有能力并愿意给物流做一个外科手术呢?当下物流,一如初见,几无改变。


货运O2O,都讲究一个线上和线下融合,怎么融合?融合就可能做重。个人认为,再轻的平台也应该做重一点,哪怕一点点,这当然不是让大伙去做实操物流。不做实操还要做重,这个有挑战性,但问题是怎么做重,在哪里做重?


在物流的非标和多态中找出规律

很多人认为物流是非标的,这几乎已是定论。但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至少不完全认同。这要分开来看,我认为物流既是标准的,也是非标的。


物流是个长尾结构,这毋庸置疑,没有滴滴那样简单的交易场景,不可能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相反,物流这个链条往往是交了钱也不一定交货,提完货也不一定给钱。这是个问题,可以说这是线下这个O的错,当然货主的责任也不能忽略。


一件货物穿过不同公司的不同节点这样一个长链条,这可能是非标的,但如果你把这个长链条一段一段切片去观察,会发现每个区段确是标准的。比如广州到武汉这一段,在干线这一部分,价格和时效都差不多,几乎是标准的;再从武汉到襄阳,时效价格各家几乎也没差多少,这当然可以认为是标准的。那么,如果直接从广州发往襄阳,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时效和价格都相差很多了,服务也不尽相同,呈现出非标和多态的特性。


发现了吗?物流在很大程度上是标准的,只是在个别的场景和特定条件下产生局部非标。很多货运O2O 就止步于此,形成卡点。无法在线上给客户提供稳定的消费体验,非标的部分给平台造成极大制约。难道让O2O们停下来吗,等物流自身进行生态演化,自愈之后,达到标准状态再开始?


显然不可能,一是时间耗不起,二是靠物流自身可能永远无法完成标准化改造。平台必须出手解决这个问题,即对非标部分进行改造。这就是我们认为平台可以轻,但要稍微做一点重的原因。必须对物流节点的连接处及最前和最后一公里小剂量用药,在这里做重。小火炖汤进行中医全身理疗是来不及了,只能用西医的办法,局部用药。至于用什么药,疗程多久,都是有章可循的。


别期望物流诚信体系短期内建起来

不仅物流缺乏这个体系,整个国家都缺。有人说物流的诚信体系和风控模型没有建立起来,平台发展无从谈起,基于平台衍生的金融、保险、车的后市场之类的想象空间就永远是想象了。


所有人都知道,诚信体系的建立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上面标准化一样,不可能等建立起来之后,再往前推进平台吧,照样等不起。中国人一直做两件事情,努力证明自己有诚信,花很长时间判断别人是否诚信,很累。怎么解决?还得打针用药。


往哪里打?往WMS,TMS供应商身上打。既然大数据被证明可以用来打造诚信和风控体系,数据不就在TMS里面了吗?很多O2O平台缺乏线下基础的信息化支持,大数据无法形成,所以掉头开发TMS去了,仗着自己融来的美金,通过免费、补贴挤出原先的TMS厂商,迅速跨界完成颠覆。这当然是个好主意,但请出手要快,最好一刀致命,如果打上个持久战,搞个五年八年的,即使能赢,黄瓜菜都凉了。


平台与TMS厂商合作是不二之选,货运O2O即便是一个轻平台,也需要在这里再做一点重,也用一点药。从来没有人反对羊毛出在猪身上,即便有如此牛逼的互联网思维,但羊多少也要出一点,不应该吗?至于有老师说,TMS厂商已是穷途末路,都快死了,则另当别论了。


突破了以上的两个卡点,虽然并不能让平台高歌猛进,但推行起来也不至于步履蹒跚。所有的货运O2O,当进展不顺的时候,要沉下来去思考问题所在,并找到解决方法。面对传统物流,不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愤世嫉俗;也不能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振臂高呼,舍我其谁。物流是有很多问题,但人家不欠咱的,对吧? 货运O2O,一个O的寂寞,其实是两个O的错。 


据运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