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供应链角度提高整体产业链的运行效率,近年来,各地掀起了一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热潮。上到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再到各省、市等地方政府,甚至是企业等,都纷纷加入了这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大潮。其中,各地政府投建的地方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有一股相互比拼的“大跃进”势头。
但对此,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府一定要找准定位。要以引导、监管和提高政府公共信息为主,不能建设、经营“一把抓”。“要把运营的事情交给社会机构来管,政府只进行监管和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就可以了”。
我国2009年公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要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此后的2010年和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区域性物流公共平台项目。对此,李毅中表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只有实现了供应链企业间信息的有效共享,才能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共通共融,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但另一方面,记者也发现,在近期迅速发展起来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主导建设的——由政府出资、找专家论证,然后开发一系列软件,就正式上线运营了。
“不能由政府来主导,而只能是‘引导’,可以由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拨款,扶持平台的建设,不能参与到具体的运营中去。因为平台运营是一种市场行为,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李毅中说。